养活一款APP要“烧”多少钱?

Duang!又一款APP刷爆朋友圈。大片范儿的电影截图、意味深长的经典对白均出自一款名为“足记”的APP。

脚注团队去年8月刚刚完成天使融资。投资方为光速创投、紫辉创投,目前正在筹备A轮融资。而在过去一周用户数量大幅增长后,用户总数已经突破百万大关。看来打造一个成功的APP并不是太难。

3月16日,国投集团发布的《2014年移动应用资本地图》报告显示,2014年中国APP领域融资非常活跃,社交通讯、本地生活服务、游戏、汽车交通等垂直应用均获得数百万美元以上融资。

随着资本和巨头加速进入,线上到线下的烧钱加剧,推广成本增加,使得APP进入大浪淘沙时代。

目前一个APP养活多少钱?“昙花一现”是否意味着失败?什么时候能达到盈利点?

融资大多处于中早期阶段

数据显示,2014年,中国APP领域天使期和A轮累计融资比例达到三分之二。

自去年以来,出现了惊人的应用。最受欢迎的有《魔人相机》《萌脸》《猫中环绕神经》《注脚》等,不仅口碑极佳,还能撩拨投资者破门槛。

大部分来自基层团队,进一步激发了APP的创业热情。

数据显示,2008年7月APP Store上线时,应用数量只有500多个。同年10月,谷歌仅推出40多个安卓市场(现谷歌Play);截至2015年1月,前者的应用数量达到121万个,后者超过143万个。

大量融资的消息层出不穷。

2014年,滴滴打车、快打、注册网、豌豆荚、今日头条、丁香园、迪爱网等app受到红杉、软银、淡马锡、IDG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的青睐。,融资规模超过1000万美元,排名第一。

据中国投资研究院统计,2014年,社交传播app获得融资案例最多,为95例;本地生活服务类紧随其后,达到53例;但从平均融资额来看,这两个领域的投资虽然火热,但体量较小(融资额分别为7.5亿美元和2.21亿美元)。

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在汽车运输领域,2014年的快钱、滴钱烧钱依然得到资本市场的全力支持。滴滴获得淡马锡、数字天空空科技、腾讯7亿美元,迅速获得软银中国、阿里巴巴、老虎基金6亿美元,促成汽车运输领域融资总额17.74亿美元。

然而,热钱涌入后,APP还远未长成参天大树。

中投集团分析VC/PE融资轮次分布后发现,2014年我国APP领域绝大多数融资案例集中在中前期,天使期和A轮累计融资比例达到三分之二。

在APP爆炸的环境下,“昙花一现”不是问题。

“如果一款APP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火起来,找到一个赚快钱的盈利模式,即使活不长,对市场化投资者来说,有时候也不是坏事。”中国投资研究院分析师王紫薇表示。

王紫薇说,很多项目的投资处于天使或早期阶段。对于VC和战略投资者来说,更多时候会作为战略储备。少数优质项目可能实现IPO,也有部分会通过并购退出,比如出售给BAT等布局意愿较强的巨头。

竞争寡头

“移动IM基本被巨头控制,其他更活跃的门户,比如音乐、视频等。,基本上已经成为寡头之间的竞争。”

中国APP行业的发展始于2010年,之后经历了一轮爆发式增长。根据中国投资研究院的说法,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:

第一阶段,来自PC互联网的企业将PC端服务并行移植到移动端;第二阶段,随着智能手机用户的增长,大部分传统行业也纷纷开发app跟风;第三阶段,较低的入驻门槛让APP启动疯狂,线上到线下的兴起让APP的移动属性得到充分发挥。

目前APP创业正处于第四阶段:资本和巨头加速入场,APP推广成本增加,线上到线下烧钱严重,商业模式需要资本的支持,进入大浪淘沙时代。

2014年APP行业出现了一股投资并购潮,即BAT正在全面深入地布局移动互联网圈地活动。

据统计,2014年中国APP领域VC/PE融资案例Top 20中,腾讯和阿里巴巴分别投资了4家目标企业。以垂直细分布局为例,BAT投资汽车运输的公司有优步、快手、滴滴;教育方面,百度和腾讯分别投资沪江网和跨考教育。

“有数据显示,主流APP的市场结构早在2012年就初步形成。”王紫薇告诉新京报记者。

他表示,传统互联网企业最先进入,利用其多年积累的入口和用户优势,相对容易占领市场。新进入者的门槛越来越高。移动IM基本被巨头控制。其他活跃门户,如音乐、视频、地图、新闻、支付等。,基本上已经成为寡头之间的竞争。

“创业公司很难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,大部分都是在卖创意,抓住的痛点都是长尾巴。有一段时间有需求,但过了一段时间就没有了。过几天就搬走了。”王紫薇说。

“泡沫”下的失败者

在O2O领域APP的竞争中,率先找到行业痛点的往往不是最终的赢家。

进入大众视野的是受到资本和巨头青睐的幸运儿,而更多的APP创业团队则在黎明前掉队。

“O2O的概念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火爆。在大家面前,我不知道怎么玩,价值在哪里,我只知道机会很多。”家政学O2O平台云家政学CEO薛帅告诉新京报记者,泡沫里的水太多了,有些不是用户刚需,甚至是伪需。

“你听说过吗?家里还有洗澡的APP!”薛帅告诉记者,这家公司已经有资本进入,但他本人并不看好。

“很多人根本没有需求,都在概念上投机,被一个又一个冲掉了。”比如薛帅说,前不久一个专注于早餐配送的APP倒下了。创始人发表了一篇长文来总结教训。物流系统和供应链存在很多问题。“做早餐太窄了。这一块完全可以被美团使用。饿了等。,提供早、午、晚三餐的平台是一体化的。”

在O2O领域APP的竞争中,率先找到行业痛点的往往不是最终的赢家。

2013年,打车软件的先锋在滴滴、Fast的强势补贴攻势下摇车悄然退出,被迫转型;2014年,国内点餐服务鼻祖Fantong.com陷入破产。这家公司曾经是公众评论的有力竞争者;去年底,美发O2O的代表公司时尚猫倒闭了。

家对家美发O2O企业时尚猫于2013年7月在北京成立,APP于当年10月上线。据媒体报道,时尚猫在倒下前曾迅速获得两轮融资。经营数字一度高速增长。

一位美国行业官员解释说,时尚猫做不到的原因是“烧钱”。“马太效应在美国O2O行业尤为明显。如果规模和品牌不够大,没有足够的融资和资源,很难获得资本青睐。”

“美国O2O市场的存量和美发师的资源是有限的。除非他们拥有绝对的先发优势,否则他们可以横向扩张、获取客户,并以更低的成本进行运营和推广。”消息人士称。

“烧钱”的游戏是什么时候?

薛帅认为,O2O的竞争才刚刚开始,被大浪甩在后面的才是真正的玩家。

被认为“生活得很好”的美国O2O海狸家族,一年三次烧钱筹款。最新一轮C轮融资后,公司获得5000万美元,估值3亿美元。

海狸家族创始人刁烨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“一个月大概烧了1500万”,一个城市的创业成本非常高,发了一百个美甲券。“都是干亏”。

在风投的积极支持下,比弗没有盈利计划,先考虑把市场做大。

很多O2O创业者没有海狸那么幸运。王紫薇告诉记者,虽然2014年APP投资案例仍不少,但热度较2012年、2013年明显降温,风险投资态度趋于谨慎。“APP创业的黄金成长期已经过去。”

“细分领域已经被划分为非常精细的领域,纯粹开发应用时不会有太多好的模型。另外APP没有壁垒,容易被复制,所以BAT做了很多入口侵蚀。有能把握人的心理需求的产品,比如人脸萌动、魔法,但生命周期不是很长。”王紫薇说。

但薛帅认为,O2O的竞争才刚刚开始,那些被大浪甩在后面的才是真正的玩家。他说在O2O创业一定要烧钱。

他说,纯线上APP创业比较简单,搞一个软件、游戏,或者电商项目,然后用赚来的钱找用户拉流量上线;O2O创业改变了成本法则——大部分资金都花在了线下。

“O2O本地服务意味着没有国家标准,需要逐一覆盖。融资1000万,50%以上是线下消费。除了扩大用户、分销和广告,我们还必须探索物流系统、建设工厂等等。”薛帅说。

什么时候能达到盈利点?薛帅表示,当线下资源的一个细分领域形成比较大的垄断后,曙光开始出现。在此之前,通常会发生激烈的“价格战”,国内O2O也不例外。

“当线下所有应该抢的资源都被抢走时,要么是盈利,要么是获得了价值。当然,你也可以选择不盈利,继续扩大规模,消耗你的对手,直到你是唯一一个,就像美国集团今天做的那样。”

事实上,在滴滴和快的打车应用爆发补贴大战后,美团、大众点评、饿了么、海狸之家都在各自的领域展开了较量,冲垮了一批竞争对手。“O2O太残酷了。”薛帅说。

撰文/新京报记者刘侠